Top

SNS

  • Facebook
  • 使用messenger傳訊給MAonline
產業掃描
一場跨世代的接力:台中精機如何讓傳承變得可複製
2025.10.13∣瀏覽數:6

一場跨世代的接力:台中精機如何讓傳承變得可複製

編輯部
在智慧機械營隊的課堂上,學生們操作機台,眼神裡閃著好奇與緊張,站在一旁的台中精機業師,並非採取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手把手帶著學生拆解、調整、測試,將抽象的原理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近兩年來,台中精機積極響應工具機公會號召,持續派出技術實力堅強的工程師擔任業師。這樣的參與,讓學生在短短幾天內,不只是「聽懂」,更能「做出」,對工具機產業也因此留下深刻的烙印。

這樣的教育現場,正好點出工具機產業的核心課題:最難以複製的並不是機台設備,而是能設計、能操作、能創新的「人才」。台中精機黃怡穎副總經理表示:「我們一直相信,產業的發展關鍵在於人才。透過和學校合作,希望學生不只學到課本上的知識,也能真正走進產線,把理論和實務連結起來。年輕人有熱情、有創意,我們很期待看到他們帶著新點子、新視野,和我們一起推動工具機產業朝向更多元的智慧化及永續方向邁進。」

在地就學、在地就業的長跑策略

十多年來,台中精機持續與在地高職與科大合作,合作對象從台中高工、大甲高工,到勤益科大、僑光科大與雲科大,合作關係幾乎從未中斷。公司將這套產學合作設計得相當務實。學生不再只是「打卡式」的短期輪調,而是長時間待在同一部門,從組裝基礎到整機邏輯逐步累積經驗。對於通勤不便的學生,公司更提供住宿協助與租屋補助,減少地理與經濟負擔。

這種機制讓「在地就學、在地就業」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落地的作法。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場長達數年的職涯探索;對公司來說,這是一套穩定、可複製的人才引進策略――把「路」鋪好,人才自然來。產學合作的成果不言可喻,留任率高達七成,目前公司內已有約150名員工是透過這個管道留下的中堅力量。

客服部吳文彬經理表示,台中精機想傳遞給年輕學子的理念很簡單――工具機產業是一個能深耕、有前景的領域。透過產學合作與系統化的培育,每一步都能累積實力。只要願意學,未來的發展絕對看得見。

導師團:系統化補強,讓匠藝傳承不再靠運氣

如果說產學合作是入口,那麼導師計畫便是台中精機的培訓核心。五年前,台中精機決定再往前一步,成立了正式的「導師團」。這不是要取代現場的師徒制,而是站在既有的跑道之上,進行補強與系統化。導師團像韌性骨架,讓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才可以在相同語言與標準上接力。

產業掃描_跨世代的接力_圖1

導師團由三位資深專家組成,專精於機械、電機控制與鏟花等關鍵技術,像是企業的「總教頭」,負責統整觀念與制定標準。所有新人報到兩週內,都必須接受為期五至六天的密集訓練。這套課程不只教技能,更重視態度、安全意識與問題拆解,確保新人在進入現場前就具備正確的基礎素養。

在訓練過程中,導師團安排分組實作,讓學員有充分的動手機會。特別是鏟花這項被視為工藝天花板的技術,學員至少要兩年才能獨立作業。將如此難以傳承的匠藝,拆解成可以被教與被學的系統,正是導師團的價值所在。

「我們想做的不只是把人帶進門,而是把技術與態度結構化地傳承下去。」總經理室張安輝協理補充說明。這句話道出了台中精機的人才哲學――透過系統化的傳承、場域化的實戰,以及群體性的激勵,將過去倚賴個人經驗或師徒緣分的技術傳遞,轉化為能夠擴散、能夠再現的組織能力。

然而,對多數製造業來說,有計畫性的編列長期培訓費用並不常見,但台中精機選擇這麼做,亦是展現對人才培育的承諾。對公司而言,這是一項人事成本;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對未來競爭力的投資,因為人才是一切創新的基礎。

數位轉骨,軟體力是新競爭力

面對智慧製造、AI與淨零轉型的浪潮,台中精機並沒有選擇全面外購,而是把關鍵軟體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近年開始招募資訊背景的人才,與電控工程師混編研發小組,在專案實戰中磨合跨域語言。這不僅讓公司成功開發智慧排程與加工系統,更帶動硬體與軟體人才的互相學習。對台中精機而言,競爭力早已不是「一台機台」能代表的,而是機台與數位服務能否共同創造價值。

內外競賽,合力推動人才進化

產學合作與導師團是人才養成的基石,競賽則是台中精機推動學習與傳承的加速器。台中精機觀察到,全國技能競賽長期缺乏「車銑複合」與「五軸加工」等高階項目,而這正是產業最迫切需要的能力。於是,公司決定自辦「台中精機盃CNC多軸機技能競賽」,並與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及虎尾科大合作,補上全國賽事未曾設立的高階加工項目。

比賽採取團隊制,題目難度與實作比重極高,幾乎逼近真實產線情境,因此吸引全國各大專院校踴躍參與。這樣的比賽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能,也迫使學校更積極投入設備更新與課程設計。然而,競賽同時也讓問題浮上檯面:許多學校雖然擁有先進機台,卻缺乏能真正帶領學生的老師。台中精機因此提出,要把「企業的教學力」轉化為整個產業的競爭力,願意開放場域、共享題庫並提供師資協助,從師資端補上缺口,讓產業供應鏈更穩固。

全國多所大專院校踴躍參與「台中精機盃CNC多軸機技能競賽」

對內,台中精機則以競賽作為知識傳承的催化劑。疫情期間線上學習需求急遽上升,公司設定目標要建立至少一百門線上教材。為了加速建置,進而舉辦「影音教學影片競賽」,並將評分重點放在「自製率」――只要團隊能自行完成剪輯、配音與字幕,就能獲得更高分數。幾屆下來,各部門的影片品質顯著提升,有些作品甚至超越了導師團的水準。更重要的是,員工在製作過程中不僅熟悉了教材編撰,還主動學會應用AI工具與數位平台,讓數位能力逐漸成為全員的基本素養。當知識被拍成影片、模組化並納入教材庫,原本屬於個人的經驗就被轉化為能複製、能傳承的組織資產。雖然前期投入成本不低,但一旦形成規模,其效益便呈倍數放大。

把這些環節連結起來,台中精機的人才邏輯便清晰可見。產學合作提供穩定入口與基礎養成,導師團深化專業與態度,確保傳承完整,競賽則內外並進,激發動機並擴散知識。三者形成一個從人才引進、技術養成、組織傳承到產業擴散的完整體系,讓公司不再依賴外部市場,而具備「自產人才」的能力。

制度之外,更靠文化留人

然而,留才不能只靠制度。台中精機同樣在薪酬與文化上下了功夫。公司是業界最早實施週休二日的企業,新廠房全廠空調,甚至設置員工休憩設施。更重要的是,企業強調共享與照顧的文化,能一路傳遞到各級主管。在這樣的氛圍下,年輕人能感受到被重視。目前在廠內工作的宋同學就說,當初在產攜合作專班的眾多廠商中,選擇台中精機的原因很單純——薪資制度健全。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工作過程中的收穫:「只要願意學,就一定有所成長。」

看見未來的路,台灣製造起點再升級

台中精機沒有華麗的口號,卻有一張清楚的路線圖:產學長跑、導師團打底、競賽拉動、數位轉骨。當許多企業在感嘆年輕人不願進來時,台中精機已經把年輕人「教會、留住、用好」。更重要的是,這套方法並不是專屬祕徑,而是可以被複製的模式。隱性知識可以被拆解成教材,競賽能成為推動擴散的引擎,企業成為學校的共學場域,讓人才培育成為產業共同工程。

這不只是人才策略,更是一種永續經營的策略。因為在高變動年代,能跨越週期、可複製的,不是一台機台,而是持續育才的能力。而這,也正是台灣製造再升級的起點。

黃怡穎副總定期與廠內同仁交流互動,強化技術與經驗傳承

台灣美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