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SNS

  • Facebook
  • 使用Messenger传讯给MAonline
产业扫描
一场跨世代的接力:台中精机如何让传承变得可复制
2025.10.16∣浏览数:5

一场跨世代的接力:台中精机如何让传承变得可复制

编辑部
在智能机械营队的课堂上,学生们操作机台,眼神里闪着好奇与紧张,站在一旁的台中精机业师,并非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手把手带着学生拆解、调整、测试,将抽象的原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近两年来,台中精机积极响应工具机公会号召,持续派出技术实力坚强的工程师担任业师。这样的参与,让学生在短短几天内,不只是「听懂」,更能「做出」,对工具机产业也因此留下深刻的烙印。

这样的教育现场,正好点出工具机产业的核心课题:最难以复制的并不是机台设备,而是能设计、能操作、能创新的「人才」。台中精机黄怡颖副总经理表示:「我们一直相信,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透过和学校合作,希望学生不只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也能真正走进产线,把理论和实务连结起来。年轻人有热情、有创意,我们很期待看到他们带着新点子、新视野,和我们一起推动工具机产业朝向更多元的智慧化及永续方向迈进。」

在地就学、在地就业的长跑策略

十多年来,台中精机持续与在地高职与科大合作,合作对象从台中高工、大甲高工,到勤益科大、侨光科大与云科大,合作关系几乎从未中断。公司将这套产学合作设计得相当务实。学生不再只是「打卡式」的短期轮调,而是长时间待在同一部门,从组装基础到整机逻辑逐步累积经验。对于通勤不便的学生,公司更提供住宿协助与租屋补助,减少地理与经济负担。

这种机制让「在地就学、在地就业」不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落地的作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场长达数年的职涯探索;对公司来说,这是一套稳定、可复制的人才引进策略――把「路」铺好,人才自然来。产学合作的成果不言可喻,留任率高达七成,目前公司内已有约150名员工是透过这个管道留下的中坚力量。

客服部吴文彬经理表示,台中精机想传递给年轻学子的理念很简单――工具机产业是一个能深耕、有前景的领域。透过产学合作与系统化的培育,每一步都能累积实力。只要愿意学,未来的发展绝对看得见。

导师团:系统化补强,让匠艺传承不再靠运气

如果说产学合作是入口,那么导师计划便是台中精机的培训核心。五年前,台中精机决定再往前一步,成立了正式的「导师团」。这不是要取代现场的师徒制,而是站在既有的跑道之上,进行补强与系统化。导师团像韧性骨架,让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才可以在相同语言与标准上接力。

产业扫描_跨世代的接力_图1

导师团由三位资深专家组成,专精于机械、电机控制与铲花等关键技术,像是企业的「总教头」,负责统整观念与制定标准。所有新人报到两周内,都必须接受为期五至六天的密集训练。这套课程不只教技能,更重视态度、安全意识与问题拆解,确保新人在进入现场前就具备正确的基础素养。

在训练过程中,导师团安排分组实作,让学员有充分的动手机会。特别是铲花这项被视为工艺天花板的技术,学员至少要两年才能独立作业。将如此难以传承的匠艺,拆解成可以被教与被学的系统,正是导师团的价值所在。

「我们想做的不只是把人带进门,而是把技术与态度结构化地传承下去。」总经理室张安辉协理补充说明。这句话道出了台中精机的人才哲学――透过系统化的传承、场域化的实战,以及群体性的激励,将过去倚赖个人经验或师徒缘分的技术传递,转化为能够扩散、能够再现的组织能力。

然而,对多数制造业来说,有计划性的编列长期培训费用并不常见,但台中精机选择这么做,亦是展现对人才培育的承诺。对公司而言,这是一项人事成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投资,因为人才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数字转骨,软件力是新竞争力

面对智能制造、AI与净零转型的浪潮,台中精机并没有选择全面外购,而是把关键软件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近年开始招募信息背景的人才,与电控工程师混编研发小组,在项目实战中磨合跨域语言。这不仅让公司成功开发智能排程与加工系统,更带动硬件与软件人才的互相学习。对台中精机而言,竞争力早已不是「一台机台」能代表的,而是机台与数字服务能否共同创造价值。

内外竞赛,合力推动人才进化

产学合作与导师团是人才养成的基石,竞赛则是台中精机推动学习与传承的加速器。台中精机观察到,全国技能竞赛长期缺乏「车铣复合」与「五轴加工」等高阶项目,而这正是产业最迫切需要的能力。于是,公司决定自办「台中精机杯CNC多轴机技能竞赛」,并与劳动力发展署中彰投分署及虎尾科大合作,补上全国赛事未曾设立的高阶加工项目。

比赛采取团队制,题目难度与实作比重极高,几乎逼近真实产线情境,因此吸引全国各大专院校踊跃参与。这样的比赛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也迫使学校更积极投入设备更新与课程设计。然而,竞赛同时也让问题浮上台面:许多学校虽然拥有先进机台,却缺乏能真正带领学生的老师。台中精机因此提出,要把「企业的教学力」转化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愿意开放场域、共享题库并提供师资协助,从师资端补上缺口,让产业供应链更稳固。

全国多所大专院校踊跃参与「台中精机杯CNC多轴机技能竞赛」

对内,台中精机则以竞赛作为知识传承的催化剂。疫情期间在线学习需求急遽上升,公司设定目标要建立至少一百门在线教材。为了加速建置,进而举办「影音教学影片竞赛」,并将评分重点放在「自制率」――只要团队能自行完成剪辑、配音与字幕,就能获得更高分数。几届下来,各部门的影片质量显著提升,有些作品甚至超越了导师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员工在制作过程中不仅熟悉了教材编撰,还主动学会应用AI工具与数字平台,让数字能力逐渐成为全员的基本素养。当知识被拍成影片、模块化并纳入教材库,原本属于个人的经验就被转化为能复制、能传承的组织资产。虽然前期投入成本不低,但一旦形成规模,其效益便呈倍数放大。

把这些环节连结起来,台中精机的人才逻辑便清晰可见。产学合作提供稳定入口与基础养成,导师团深化专业与态度,确保传承完整,竞赛则内外并进,激发动机并扩散知识。三者形成一个从人才引进、技术养成、组织传承到产业扩散的完整体系,让公司不再依赖外部市场,而具备「自产人才」的能力。

制度之外,更靠文化留人

然而,留才不能只靠制度。台中精机同样在薪酬与文化上下了功夫。公司是业界最早实施周休二日的企业,新厂房全厂空调,甚至设置员工休憩设施。更重要的是,企业强调共享与照顾的文化,能一路传递到各级主管。在这样的氛围下,年轻人能感受到被重视。目前在厂内工作的宋同学就说,当初在产携合作专班的众多厂商中,选择台中精机的原因很单纯——薪资制度健全。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工作过程中的收获:「只要愿意学,就一定有所成长。」

看见未来的路,台湾制造起点再升级

台中精机没有华丽的口号,却有一张清楚的路线图:产学长跑、导师团打底、竞赛拉动、数字转骨。当许多企业在感叹年轻人不愿进来时,台中精机已经把年轻人「教会、留住、用好」。更重要的是,这套方法并不是专属秘径,而是可以被复制的模式。隐性知识可以被拆解成教材,竞赛能成为推动扩散的引擎,企业成为学校的共学场域,让人才培育成为产业共同工程。

这不只是人才策略,更是一种永续经营的策略。因为在高变动年代,能跨越周期、可复制的,不是一台机台,而是持续育才的能力。而这,也正是台湾制造再升级的起点。

黄怡颖副总定期与厂内同仁交流互动,强化技术与经验传承

台灣美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