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单多面向需求的
因应之道
客户订单的需求是多面向的,但企业往往很容易用库存这样单一的作法来因应。用库存解这多面多变的题时,很容易为企业带来危机。本短文,简单叙述订单的多面向,以及企业的因应之道。我们用下表来理解订单多面向需求。

将上述四个向度的评估分数加总,可对订单模式进行量化分析。例如,批量大(1分)+样式少(1分)+客制程度低(1分)+订单紧急程度低(1分)=4分,这代表最容易管理的订单模式。相反,批量小(3分)+样式多(3分)+客制程度高(2分) +订单紧急程度高(2分)=10分,则代表管理难度最高的极端状况。
因应不同订单需求的生产策略
倘若您的企业订单是4分,恭喜您,但别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市场竞争环境随时在变,不可轻忽。要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质量、成本、配送,与服务。如果单纯认定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有需求,可以好整以暇,用大批量生产放在仓库,以这样的好服务来等客户上门,哪天客户就会在质量、成本,与配送跟你计较!更甚者,竞争者会用质量、成本,与配送的一项跟你竞逐市场!因此,即便是有4分这样的好机会,企业在生产现场管理仍不能松懈。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下,现场改善的重点会是甚么呢?「小批量生产与搬运」与「按需生产」。为何如此?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存货水平,降低公司的营运资本,但同时却没有牺牲对客户的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高分群。当客户订单批量小,如果仍使用大批量生产,以高存货来因应,固然客户会满意服务,但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因为高库存而经营绩效低落,最终无法在市场竞逐。进一步,若客户订单批量小,加上样式多,而公司继续使用大批量生产,以各类产品都高存货来因应,无疑是无法存活的。更别提,如果客户进一步要求订单客制化,订单紧急程度高,公司是无法以不变应万变的。那么,公司要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具备快速换模换线的能力。一旦能快速换模换线,接着就能小批量生产,却不致产生高库存。提醒企业经营者,能快速换模换线且小批量生产,就不需要高库存来因应市场需求。笔者发现,不少业者不理解精实管理的要义,即便现场的生产已经能因应客户小批量订单,仍会有没库存就不安心的迷思。
客制化与紧急订单的应变策略
进一步,如果订单是高客制化时,得如何因应呢?如果产品是组装出来的,「模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是解方。当产品模块化成组件组合后,客户客制化订单内容就可被拆解成组件组合需求。这时的精实重点就会变成组装产线的按需组装,同时去拉动上游的组件加工生产。那么,如果高客制化产品是加工出来的呢?重点就会是在快速换模换线,以及透过可程序化的自动化加工/搬运设备来产生具备效率与多变的加工需求。
再进一步,如果加上订单紧急程度高呢?这时的解方就没那么直接。需要在业务、生产,与采购一起协作。首先,公司对于制造与采购的时间必须有完整的把握,让业务与客户协商交期时能做出最精准的决定。此外,针对紧急订单,公司必须要有把握能对既有的生产与采购计划进行调整。所以,生产计划可能因此变更,先前采购的零组件可能会移为紧急订单之用。另外,公司可能得动用友好合作同业的产能与物料来应付紧急订单。
企业应从多面向订单需求来检视自身的应变能力。建议企业主可以以本文所提供的表格内容,对制造现场与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压力测试。这些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具体指引企业进行变革,从而提升其应对订单变化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