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 AI 时代数位转型于
流程再造与知识管理
台积电日前公布了第2季财务报告,合并营收约新台币9,337.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较,营收增加38.6%,税后纯益增加60.7%,写下同期新高;与首季相比,第2季营收增加11.3%,税后纯益增加10.2%。董事长魏哲家表示,AI动能强劲,需求兴起成为台积电另一成长动力。
另一篇报导,软银SoftBank创办人孙正义与OpenAI执行长Sam Altman指出,随着AI模型能力突破,将导入生成式AI于财务、客服、资料治理等日常营运流程,认为未来AI不仅取代例行性工作,也会创造出新的生产与协作模式。
「AI数位转型势在必行吗?」答案应该是YES。进一步问「如果今天不做,对公司有影响吗?」或许会有不同想法。推动数位转型不仅是提高竞争优势,在AI时代来临的现今,企业运作如果没有导入AI工具,影响的不只是竞争力,而是永续经营的机会。套句曾任雅虎奇摩总经理邹开莲的话「领导者的Yes,决定团队的速度」,如同在马拉松路跑比赛,大家都会选择穿上最适合的跑步运动鞋,装备上场,企业领导者的「YES」,让团队起跑,但是获胜的策略是什么?选择谁为第一棒?该穿上哪一双最适合的鞋?是领导者在起跑前需要思考的,亦是在起跑后需不断评估修正的课题。
AI时代的数位转型
数字转型可分为三阶段,数字化(Digitization)、数字优化(Digitalization)到数位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数字化是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型态,方便数据的处理、储存与传输,如将纸本的数据转为pdf档案,便于以电子传送的方式提供给相关单位,降低信息库存与落差;数字优化是导入数字工具,应用数字技术,优化既有的流程,例如将客户订单输入订单系统后,整合至ERP系统中,驱动备料、生产排程程序;数字转型阶段是为提高客户价值创造,思考以数字技术重塑营运模式与改变组织文化或是常规,例如以IoT物联网取代人工纪录机器稼动状况,让机器设备稼动可视化,进而分析与改善待机电力的使用,节省了电力消耗,达到节能减碳的目的。
过去企业投入数字转型,认为需耗资投入新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大幅改变甚或是破坏式的进行生产流程改造与营运模式改变,但以学者搜集分析的实际成功案例看来,数字转型有些需要改变制造流程、配销方式或商业模式,但更为常见的是采取渐进的步骤,用更好的方式来提供核心客户价值。
过去谈数字转型三阶段系以企业组织为主体,将组织的数据数字化,透过数字优化调整人工操作为系统流程,最终达到客户价值创造的数字转型目标。
AI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生成式AI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转型三阶段的顺序与界线,似乎不是那么明显,数字化仍是必要的第一步,转换的来源更加的多元,包括文字、音文件与影像,用途也不仅是为了数据记录;拜科技之赐,数字数据储存与运算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的数字数据成为数据分析与AI模型训练的养分,让AI可以从混沌的数据中找到特定的模式、特征,进一步深度学习为AI模型,提供文字、声音与影像辨识功能,成为质量检验的好帮手,或是发现客户偏好趋势,作为销售预测之用。
另一方面,组织是由员工组成的。帮助每一位员工提升自我工作效能,就是提高企业组织效能。数字优化可视为员工应用AI工具优化自我、团队到组织的工作流程;运用生成式AI工具来协助日常工作的进行,融入日常的工作流程,与AI互动、协作,甚至将具规则的重复性工作建立为AI代理人,提高工作的效率与创意。
数据治理是AI数字转型时,重要且必要的工作。数据为AI训练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数据的正确性与质量十分重要,授权数据作为训练来源时,同时应规范数据的责任归属与使用范围,避免误将组织应保护的数据泄露至外部。快速拥抱AI的过程中,须订定数据治理的框架,迅速建立公司数字治理的规范与准则,管理数据资产的授权、控制与分享。
找对的人:乐于尝试生成式AI之应用
生成式AI的应用可以从个人工作流程改善开始。先行者应该选起跑速度最快的人选或团队,觉得科技有用且好用的第一棒,建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也带领企业迈向数字转型。
学者提出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TAM) ,以行为理论的观点,提出人们对科技产品或系统会产生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所谓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认为科技产品或系统能够提升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也就是说,科技产品或系统能对其工作有所帮助,会提高效率或效益,就认为这项技术是有用的;所谓感知易用性,是指使用者主观的认为学习或使用特定信息系统或产品的难易程度,如果系统或产品操作起来很容易使用,使用者就愈容易接受。
感知有用性会影响使用者使用这科技技术的态度与意图,如果用户认知到系统的有用程度愈高,对系统越是持正面态度。使用者认为这科技技术是容易使用的,使用者越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发现它的用处。研究结果也显示,感知易用性愈高,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态度都有正向显著影响。
ChatGPT在3个月的时间,即达到一亿用户,可见大多数的使用者都肯定生成式AI的易用性。生成式AI各项应用不断地推出,许多人跃跃欲试,也有不少人抱持着迟疑地态度,大部分的原因是针对系统有用性保持疑问。
企业应鼓励具备愿意尝试、愿意分享、面对及解决问题与持续改善特质的员工,将生成式AI的应用与工具,整合到工作流程中,企业并应提供员工需要的资源与失败的机会,具备这特质进而起而行的员工,我们可称之为「AI种子人员」。「AI种子人员」不一定与年长年轻或是否有技术背景有关,即无关乎资历与技术深浅,只要是对新的技术感知有用且易用,态度正面并可发挥影响其他同侪的,就是理想的推动人选。领导者的鼓励与肯定,让员工有意愿发想,大胆的试验使用,并将成果揭露,让大家看到生成式AI的有用性,进而影响其他的员工,让种子开花结果。
导入项目: 工作流程再造、知识管理、永续治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非常多元广泛,可以自然地与人对话,依使用者的提问或需求,透过解析语言,与基于过去深度学习到的内容,创作文字、图表、音乐、影片及程序代码等。简言之,生成式AI可以理解语言、生成内容与提取知识。
在个人计算机与办公室应用软件刚刚盛行时候,企业与组织常以推动「办公室自动化」鼓励员工使用新的技术来协助办公事务,现在或许我们可以「AI协同工作流程」来启动企业拥抱AI,将工作流程再造与知识管理作为推动的起点。
商务或制造流程改造,通常需要许多跨单位协调,这也常常是不容易推动的原因。如同本文先前提到的,采取渐进步骤来推动数字转型,以更好的方式来提供客户价值,个人工作流程的改变,就是可立即看到效益的做法。举例来说,会议记录的整理,过去多是采用回放会议录音并撰写逐字稿后,再摘录会议重点,常常占用行政助理许多的时间;利用生成式AI工具GoogleNotebookLM或其他类似功能的工具,即可上传会议录音,AI工具会根据录音内容摘要重点,行政助理只需润饰整理后即可完成会议记录,且避免AI幻觉的产生,每一项重点摘要皆可以追溯到原本的数据源,另外Google NotebookLM也提供Studio的功能,可以转换语音摘要为其他语言,或是转换为Podcast方式,让会议记录以多元的方式传达给相关人员知悉。
一般通用性AI模型,如OpenAI ChatGPT或Google Gemini,多是以开放网络数据、开放授权书籍文章、开放程序代码GitHub等数据进行训练,有大量训练数据的优点,但是也有数据质量不一及产生偏见或幻觉的风险。将企业内部的知识文件,如工作程序书、产品手册、客服FAQ、教育训练教材等,作为生成式AI的训练数据源,正确精准的建立企业的知识库,作为辅助新进员工或职能训练的帮手,提高员工职能进而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快速响应与解决客户的问题。
当然,除了生成式AI外,利用IoT物联网设备搜集掌握营运、生产数据,有了数据,才有机会进一步实践(进行)机器学习与训练,建立AI模型。质量管理检验纪录的量化与影像数据,可以用以训练影像辨识质量检验的模型;销售商业数据,可以用以建立对未来订单的预测模型;以IoT物联网,让机器设备稼动可视化,最终达到节能减碳的例子,亦值得机械相关产业参考。以上面向都有许多企业实践并已产出很好的成果,可以用以借镜,对想要导入的企业,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应用在自己的公司。
应用AI提高客户价值的实例,正快速出现在各个领域场景中。企业领导者愿意拥抱AI,授权适合的种子人员,开始逐步投入工作流程改造与知识管理的AI协同模式,奠定永续经营的基础,现在正是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