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名人會客室
吉輔專注客製化 劉興榮:「營造良好氛圍,留住 人才是最重要資產」
2021.05.07∣瀏覽數:3163

吉輔專注客製化

劉興榮:「營造良好氛圍,留住人才是最重要資產」


陳寰宇

當2021年春天台灣中南部正受久旱不雨所苦,午後走訪炙熱的中部機械產業聚落,卻忽然有一抹清涼綠意映入眼廉,才發現是刀庫大廠吉輔企業在工業區裡打造難得一見的清水模建築,轉過牆後即可見整排墨西哥落羽松,以及於二樓搖曳生姿的大片竹林,不啻是荒漠甘泉;在進入會議室等待的期間,又宛如置身五星級飯店的體驗,讓心靈享有片刻寧靜,藉此營造賓至如歸的飯店服務業氛圍,將無疑更能與往來的客戶及員工交心,符合該公司向來以「客製化研發」為核心的文化。



吉輔企業董事長劉興榮回顧自己從創業40餘年一路走來,其實獲得政府支援相當有限,多數時間只能靠自立自強自救,但因為不安於現狀的個性使然,認為專挑容易做的生意必不長久,不願投入批量生產紅海。
因此,從早年他以代理進口美國汽機車潤滑油、機械工業用油和日本貫流式蒸汽鍋爐起家,便逐步衍生出自製脫蠟精密鑄造整廠設備,勇於挑戰國際單機生產的主流,在1994年順利導入紡織機械、自行車、汽車、高爾夫球桿頭等產業應用而熱銷,進而利用既有自製刀套經驗,接受工研院移轉整組刀庫關鍵技術,同時輔導老員工轉型投入刀庫研發,打造自主設計製造團隊,比起日系同級產品單價便宜50%,但品質和強度毫不遜色。

 

走遍海內外直接行銷
奠定客製化研發及售服基礎

當時因為刀庫僅適用於CNC工具機全部由日本進口,約占整機成本1/4,本體又是由最複雜和大量零組件約上百顆螺絲組成,還須搭配數控、油壓系統通過動態測試,所以精度雖然不高,卻特別要求穩定性和耐久性。劉興榮感嘆:「當時工具機廠幾乎都有自家配合研發的刀庫部門,或直接從日本原裝進口,使之歷經於市場空轉3年(1994~1997)卻無人敢用的困境,在過程中充滿了挫折感,回到公司又難以面對充滿熱情的員工,最後只好決定轉向海外行銷優先。」

在1996年陸續參加日本JIMTOF、上海機床展之後,沒想到在上海展一砲而紅,吸引當地工具機設計開發人員一傳十、十傳百前來參觀,從中看到一線生機,最後接到來自大陸工具機廠首張訂單,搭配數十部臥式客製化刀庫,進入大陸與德國合資的汽車引擎加工廠。

劉興榮進一步指出,相對於大陸市場以歐系產品為主,終端加工產業應用較為多元,當時台灣整機廠商仍普遍集中於3C代工為主的立式綜合加工中心機(Machine Center)、高速鑽銑加工中心機(Tapping Center),只針對暢銷機種模組化批量生產,夠大膽者就敢下大筆訂單,以預留議價空間。最後卻因3C產品生命週期短,常面臨工序改變、商機易逝之窘境,訂單戛然而止,導致協力廠成為最後一批未及下車的乘客,例如許多當時搶進Tapping Center供應鏈刀庫因此淪為庫存,工具機廠的刀庫部門也逐漸解散。

中小企業投入客製化研發的道路上,該如何能有效縮短與客戶反覆驗證的時間,達到「首次開發就做對」的要求?劉興榮指出:「目前客戶選購產品的首要考量就是合理價格,接下來才是縮短設計時間、交期,必須品質佳又能快速解決問題。」此可歸功於吉輔累積20餘年客製化研發、培育售服經驗的團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技術,成功打造出刀庫市場上解決疑難雜症專家的招牌。

只要客戶提出需求,從業務接單前,吉輔就會先與內部設計、電控、組立部門透過「同步工程」制度討論過後,再憑藉專業知識評估、建議客戶是否可行,既節省往返修改設計時間,就連備料都是依少量多樣訂製生產零庫存,才能做好售後服務。劉興榮笑著說:「吉輔的協力廠商都經過其長年教育、培養感情,不像以往只看批量生產的大單份上,才能約束協力廠商just in time,藉此好不容易樹立起文化傳承,持續強化企業體質和競爭優勢。」

到了生產製造階段,吉輔除了曾參與中衛中心、國瑞汽車的精實生產管理(TPS)活動,最後還比照ISO制度,建立自家GFPS系統來配合其客製化特色。劉興榮表示,經過這兩年來不斷激勵員工,定期依各別工作性質,自主提出改善方案,光是內部的省紙提案,便年省10餘萬元經費。最重要的是還有健全的人力培訓、管理制度,以精準評鑑每位員工不同素質、能力等級,提供客戶所需專業能力。他說:「雖然師徒制還是公司基礎,但吉輔還會按照員工不同能力分級提供服務,避免讓客戶因所托非人而延長溝通時間,進而破壞對彼此的信任。」

劉興榮無奈地說:「唯一最擔心的是整機廠提出要求,卻到了終端客戶現場才發現規格、性能等變數,但刀庫廠還是會盡快派工到廠調校檢修。」至今吉輔光是研發、售服團隊合計就有近70人,在大陸約有近20人派駐各地直營分公司負責銷售服務,即使在防疫期間還能透過視訊隔空問診解決問題。

劉興榮表示:「其實2003年還在潭子區中山路舊廠時,吉輔就已經引進遠端視訊會議,可以與客戶雙向溝通討論維修資訊,首度提出視訊要求的客戶就是DMG MORI。」即使2020年陸續面臨機械業景氣不佳,吉輔企業仍逆勢成長3.5%,主因即是拜大陸市場成長50%以上,當地基礎建設、綠能產業帶動大型工具機及所需數百把刀、客製化刀庫之賜,有效分散市場風險。

緊隨客戶展現數位化能力
超前部署智慧化商機

迄今吉輔已開發超過400種以上客製化刀庫機型,行銷世界30多國的300多家工具機製造商,應用領域遍及工具機、3C電子、半導體、航太科技、交通運輸、船舶製造、醫療設備、學術單位等產業;台灣市場營收占比約30%,其餘70%外銷市場中,大陸地區約占營收40%、歐美20%、亞洲則包含日、韓、印度等地合計10%。

面對當今國際工業4 . 0 趨勢, 劉興榮指出,刀庫畢竟屬於搭配工具機的被動零組件產品,為免因為客戶意願不強而淪為曲高和寡,近幾年來吉輔仍秉持客製化研發初衷,緊隨著工具機、刀具廠需求推動工業4.0概念,曾與工研院合作導入智慧感測元件,配合客戶在每支刀把上嵌入晶片管理功能,展示可連結到手機監控的預診刀具破損、輔助正確選用換刀等數位化能力。進而發展出預知檢測系統,當刀庫使用年限到了臨界點時,售後服務團隊就能提前進行維修跟保養,降低約70%臨時停機檢修的風險,也能更有效率調配人員,一旦有突發意外可即時上門維修。

但他坦言:「現今國際市場對於產地、品牌的定位,往往決定了產品最終上市價格的命運。」劉興榮舉例,過去曾有台灣工具機廠聘請日籍顧問來評估新機工藝水準其實已不輸日本,但最終定價仍須比日系同級機種便宜30%以上,才賣得出去;後者比起同級歐系品牌,還要便宜30%以上才有人用。這也導致了台灣工具機產業很難有足夠利潤、廠房空間,如歐系大廠改用機器人換刀系統;還要慎選刀庫感測器,將耐久性納入考量,才能克服終端加工用戶的嚴苛環境條件。

「這其實也歸功於過去吉輔受到教訓的寶貴經驗!」劉興榮指出,曾經有南韓工具機客戶因為在設計過程中,未明確揭露終端加工業者的真實需求,導致出機交貨後,經客戶24hrs不間斷加工而報修刀庫。當時即使明知現場作業環境惡劣,仍願不計代價派員出差,到場擦拭清潔感測器之後即可正常運作,再經過連續3天24hrs作業才讓客戶信服,事後竟然還不收費,這其實也體現了吉輔堅持解決問題的信念!劉興榮說:「從領導者的眼光看來,品質管理還是最重要,若能藉此確認感測器通過考驗未故障,就是最大的收穫;或將之視為修煉道場,也有助於成為客戶可長遠信賴的夥伴。」

迎接下一個10年創新
聚焦人才是公司最大資產

放眼工具機產業下一個10年發展,劉興榮認為沒有其他法門,就是「創新」!否則近2年來無論是零組件或工具機廠表現都不佳,還可能越來越慘。主因除了大陸供應鏈崛起,還有20年南韓政府積極鼓勵集團併購。要在中低價位領域面臨大陸、南韓廠商挑戰,不能像過去只比日系同級機種便宜30%即可,還要考慮區域地緣政治的影響,若因關稅難以進入東協市場競爭,勢必只有轉移生產基地一途。

劉興榮強調,未來10年工具機產業唯有聚焦高階創新產品市場才有出路,吉輔也將秉持客製化研發與售服等核心優勢,超前部署客戶創新科技發展。無論是在航太(國機國造)、半導體、新能源車領域,都已隨著工具機廠布局海外或超前部署了一些嶄新機種,包含2013~2018年每年都會有一部新產品問世,獲台灣精品獎肯定,還須有足夠多人力提供完整售服及設計解決方案,快速解決問題。

劉興榮指出,基於不斷創新與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在2013年起,該公司決定朝更精密的綜合切削中心機零組件進行開發,投入高額設計成本與大量精密設備,並透過與國外技術合作開發目前台灣全仰賴進口為主的「綜合切削中心機附件銑削頭」。

其中「手動二軸銑頭」最大扭矩1000N.m、最高轉速3000r.p.m.,能有效提升切削效率;採用高耐力齒輪組搭配高剛性軸承,提供使用者在切削環境下擁有良好穩定度;A軸容許最大±110˚加工角度多樣化,適合各種加工應用。

「自動90˚銑頭」最大扭矩1000N.m、最高轉速3500r.p.m.,採用高剛性齒型聯軸定位器,提供自動5˚、2.5˚分度的多面加工能力;刀把末端採用精密級六栓槽軸設計,確保傳動大扭力時耐久又不易生間隙;內藏式油路設計,可減少切削時積附鐵屑及灰屑;高耐力齒輪組搭配高精度軸承,以提供使用者在切削環境下擁有更高穩定度和更低抖動率。



「智慧化多層式刀倉儲存管理系統」則擁有塔式刀庫結構、調整式刀盤、刀具管理裝置等3項新型專利技術,建構鑽頭斷刀檢測、驅動機構預知保養系統、數位刀倉可視化管理功能,與刀具管理系統同步連結,組成防止亂刀及刀爪壽命預知保養總成、遠端監控等智慧化系統;進而提供彈性製造生產線加工機快速移動及多點取/換刀,完全實現一對多機的智慧化多層式倉儲刀具儲存管理系統。

但劉興榮仍強調,即使於廠內倉儲物流、上下料、加工應用都能達到自動化,但後段鏟花、組裝刀庫流程仍須靠「人」,必須克服目前老齡少子化社會,年輕人又排斥黑手工作的剛性需求。該公司的優勢在於離職率極低,除了有不錯的薪資條件,各依年資1年、2~3年、3~6年不等給予員工資深獎勵金;還會顧及工作氛圍,視人才為公司最大資產,而不只為公司賺錢,即使是產學合作的實習生,也都能感受到被當作家人關懷的溫暖,才能留得住人才。

吉輔企業同時打造優美工作環境,落實「以售服為核心」的製造服務化理念,解決客戶問題之外,更將公司規劃如飯店、餐廳的營業空間,提高服務境界;融入犧牲的概念,不求每寸空間都蓋好蓋滿,規劃4-5F約300多坪綠化造景,透過潔淨的線條、種植綠樹的露台與空中花園,達到綠化節能的目的。

劉興榮特別提到,近年來傳統產業確實相當辛苦,尤其因為市場及公司規模小,中小企業早已養成自擁土地「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不像通常只有大廠才會去工業區租地蓋廠。但放眼現今台中精密機械、豐洲、中科后里,甚至到了彰化二林、嘉義大埔美等地科技工業園區,若非可容納的基地面積有限,就是周邊生活機能不佳。據他曾親至二林工業園區評估現場仍是一片荒蕪,讓他看了眼睛都會「酸澀」,加上距離舊廠太遠也不利招工,難以符合所需,亟待政府配套解決缺人、缺地困境

為了實踐多年前對員工的承諾,共享經營成果,吉輔於8年前(2013)好不容易才取得現址「祥和廠」近4,000坪土地後,又斥資13.5億元、花費2年設計建造5層樓建築。外觀設計注入台灣工具機優越的工藝技術,並結合該公司刀庫產品的外型,極具科技與藝術美感;內部則打造成矽谷般優質工作環境,可讓員工在在家還舒服的環境中工作,到了2015年正式進駐,並於2016年05月落成啟用。



現場空調廠房的牆上貼滿慈濟證嚴法師的《敬思語》奉為圭臬,內容淺顯易懂,教育員工知福、惜福,緩和工作情緒。劉興榮強調:「唯有把機械業當成飯店服務業,才是我們無法被取代的能力!」而他把自己定位為「機械服務業」的這一步,正是他開闢藍海市場的關鍵。每年還提供員工健檢、心靈講座,和至少15場自辦和自主參與的社區、宮廟等公益活動來提升人文素養,確保員工身心靈健全,既防止同事之間勾心鬥角,也懂得與家中老幼相處;吉輔企業還與附近托兒所合作,提供員工子女特約優惠,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

劉興榮滿意地說,因為傳統產業還是認為自己人最好用,目前二代接班的長女劉怡婷自留學國外商學科系、兒子劉忠奇從台北科技大電機機械系畢業,取得碩士學位後,也都陸續於7、5年前回到公司經過實習、參展及各部門歷練,持續累積經驗,與基層老師傅關係緊密,已分別擔任總經理、副總經理帶領團隊,將率領吉輔企業邁向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