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2000大企業調查 2022年工具機產業在逆風中站穩 腳步、攜手突圍
天下雜誌2000大企業調查
2022年工具機產業
在逆風中站穩腳步、攜手突圍
文◆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 黃閔祺
2022年對於台灣工具機產業而言是一個充滿起伏和不確定性的年份。全球各種意外事 件和潛在風險不斷出現,對產業造成了不可預測的衝擊。這些事件可能使市場陷入高峰 或低谷,使得產業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動。
全球黑天鵝事件指難以預測的重大事件, 和灰犀牛事件指被忽視但可能具有重大影響 的問題,成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變數。這些 事件包括地緣政治風險、貿易戰爭、原材料 供應短缺以及全球疫情等。這些因素的變 動對供應鏈、需求和市場環境產生了重大衝 擊,導致產業在2022年經歷了劇烈的起伏。
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工具機產業需要積 極應對。關注市場動向和風險因素,及時調 整產業策略,是必要的措施。同時,產業應加強創新能力,提升產品競爭力,以應對市 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不 穩定環境中,具有靈活性和快速反應能力的 企業將更有競爭優勢。
總結而言,2022年對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 產業而言是一個充滿挑戰和變動的年份。在 全球各種意外事件和潛在風險的影響下,產 業需要保持警覺並採取積極應對措施,以確 保持續的發展和競爭力。
2000大企業調查一
工具機產業先蹲後跳
俄烏戰爭、能源市場混亂、升息通膨壓力 及中國大陸疫後路線不確定等因素,使得工 具機暨零組件產業的表現呈現上下起伏,但 整體而言是呈下降趨勢。2022年工具機出口 總額為30.23億美元,從出口來看,2022年 台灣工具機產業走出疫情陰霾,持續穩坐全 球出口第五,較2021年同期增加8.6%。其 中金屬切削工具機產品出口金額約25.43億美 元,較2021年同期成長10.4%,金屬成型工 具機產品出口金額為4.8億美元,較2021年 同期微幅成長0.2%。
工具機暨零組件廠商
回顧 2022年,臺灣工具機產業堅韌的撐 過了疫情與全球經貿情勢驟變的挑戰。然 而,產業正處在變局之中,不能抱著僥倖的 心態。我們必須堅定永續發展思維,審慎的 做出準備,隨時因應瞬息萬變的情勢。
在工具機零組件營收排行上,排名第一 的上銀科技在2022年全年合併營收293.15 億( 製造業排名144名) , 營收表現年成長 7.52%,去年前三季合併營收締造同期新 高,但在第四季營收下滑情況下,全年營收 挑戰300億元新高未果。今年上銀來自半導 體、自動化、新能源及鋰電池等產業訂單增 長,抵銷工具機及產業機械需求下降的衝 擊。歐美及日本等市場需求仍在,中國大陸 逐漸放寬疫情管制,需求落底反彈,今年營 收有望在上一層樓,再一次挑戰300億元的 新里程,創下史上新高。
傳動元件大廠全球傳動(製造業排名754名),受惠自動化設備、產業設備、半導體、 電子及醫療等產業需求挹注,2022年營收持 續成長,整體營收為33.74億、成長2.71%, 合併營收改寫歷史次高。看好電池等新能源 相關產業訂單增長,全球傳動2023年營收將 挑戰新高。
直得科技(製造業排名1049名),營收在 2021年締造史上新高,2022年營收未能持續 再創新猷,整體營收為16.36億、小幅減少 11.9%,展望今年,線性滑軌和線性馬達在 歐洲和美國市場銷售看佳,預期今年第2季營 開始運可逐步向上。
2022年臺灣工具機產業整機廠,營收排 名第一為東台精機,受到全球通膨未解、經 濟景氣低迷、各類終端需求疲軟、地緣政經 緊張、俄烏戰爭未歇,以及中國大陸解封風 險等因素影響,2022年全年合併營收82.69 億(製造業排名403名),較2021年同期減少 14.1%。展望今年,東台在台北國際工具機 展(TIMTOS 2023)接單逾5億元,目前訂單已 看到下半年。在預期工具機產業景氣有機會 在下半年轉好,將追求營收、獲利雙成長。
台中精機在歐洲和東南亞市場需求不旺、 中國大陸市場受疫情封控影響以及客戶訂單遞 延交貨,投資意願趨於保守,2022年營運醞 釀先蹲後跳的契機,營收表現較2021年同期 減少5.49%到75.80億元(製造業排名428名), 展望2023年,對景氣有望逐季增溫,只是俄 烏戰爭引爆歐洲能源危機未解,營運保守看待 但不悲觀,集團營收上看70億~75億元。
程泰機械(製造業排名488名)在經營策略的 變動下,不再衝營收,不接沒有利潤訂單, 雖今年營收下滑,但獲利增加,2022營收小幅下滑5.06%到63.85億,預計今年營收將會 有雙位數以上的成長表現,可望超越70億元 大關。
永進機械在近年來致力推動工具機產品的 環保性能和能源效率,將機台製程融入節能 減碳的理念,在2022成功取得ISO 14955 綠色工具機認證,將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 融合,協助客戶達到低碳生產的目標,提高產品競爭力,營收在2022年微幅震盪下滑 1.75%到53.31億元(製造業排名550名)。
台灣瀧澤(製造業排名725名)在2022年 營收、獲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合併營收 36.03億,大幅躍升22.43%,在慶祝成立50 週年之際,台灣瀧澤以「ESG」、「智能製 造」、「智慧機械」及「數位轉型」等永續 發展目標所勾勒之永續願景,作為未來發展的潛力與創新方向及路徑,看好產業市場成 長動能,持續拓展營運版圖,整體表現將優 於去年。

在搶攻半導體、航太及風電等產業有成的 百德機械,2022年重回成長軌道整體營收表 現,大幅成長27.73%到25.84億元 (製造業 排名904名)。全球各國邊境解封後,航太產 業需求增溫,加上跨足燃料電池、半導體及 醫療等產業,今年營運可望兩位數成長。
金豐機器(製造業排名454名)在2021年展 現逆境下突圍後的強勁爆發力後,2022年營 收續航,營收成長26.92%,更上一層樓到 69.58億元。
崴立機電(製造業排名705名)在2022年也 遭受逆風考驗,但以貼近市場產銷,透過各 種積極作為,以韌性打敗逆境,營收成長 23.04%到37.28億元,每名員工年產值持續 攀高,創下疫情以來最佳表現,預期今年上 半年營運將頗為辛苦,整體訂單能見度因受 景氣影響,除在市場採多元布局分散風險, 避免過度集中,以健全崴立機電國際競爭力 及企業營運管理,同時加強客製化機台的市 場開發,期盼下半年能觸底反彈。
台灣麗馳(製造業排名796名),透過異業策 略合作,提早因應市場變化,營收大幅成長 25.45%到31.55億元。高鋒工業(製造業排名 1022名),營收成長4.70%,重返20億元大 關,來到20.50億元,創疫情爆發以來年度新 高。 福裕(製造業排名1156名),營收維持年增 表現,略為成長0.04%到16.11億元。
其他在2022年工具機廠商全年度營收超 過十億,卻受到區域衝突、地緣政治風險, 導致投資活動趨於保守,因此大幅負面影響 抑制了產業發展,導致營運表現不如預期。 走過一甲子風華歲月的協易機械(製造業排名 733名),營收小幅衰退6.51%到35.49億元, 囿於2022第四季至今年上半年外在大環境不 佳,預期今年上半年營運持平,在公司打入 日系汽車零件及美國家電業供應鏈體系,透 過不斷調整營運腳步及方向,建立符合市場 需求的沖壓技術應用與服務能量,期待下半 年營運好轉、協鴻工業(製造業排名892名), 營收小幅下滑3.31%到26.30億元。
企業的變革與轉型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
最新一期<天下雜誌> 773期的主題2000大 調查,標題為「台灣頭家攻世界」,在疫情 紅利引擎熄火,需求開始減緩,市場投資設 備低迷,出口低迷的衝擊蔓延到內需層面, 讓產業界面臨重大考驗。日前,台積電創辦 人張忠謀表示,「地緣政治變化下,自由貿 易幾乎已死,全球化幾乎已死。」從工具機 產業全球供應鏈發展生態的角度切入,透過 互相結盟、整合行銷,打群架的互補概念選 擇接軌最具有利基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 夥伴之間韌性,相互合作才能共同提升產業 競爭力。
歐盟於今年10月開始試行課徵碳邊境調整 機制(CBAM),臺灣「氣候變遷因應法」亦 在今年年初通過三讀,除明定主管機關淨零 權責外,亦新增對排放源徵收碳費之機制, 將淨零碳排從口號轉變為具強制性的法律規 範,預計2024年開徵碳費。
臺灣工具機與下游製造產業長期以外銷市 場為主,有鑑於主要出口市場及國際大廠紛 紛提出碳中和達成目標與期限,廠家也需加 快腳步強化企業碳管理、大帶小攜手供應鏈 一起建構綠色供應鏈,邁向淨零轉型,期望 掌握低碳轉型契機,並為工具機暨零組件創 造綠色永續、低碳製程,除可提升工廠能源 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與排碳量外,亦符 合國際低碳生產與低碳產品的潮流趨勢,樹 立企業綠色永續形象與確保競爭力。所有安 排是最好的安排,因為走舊的路是看不到新 風景,但如何形塑產業新樣貌,因應產業主 要趨勢及未來十年內技術需求的組合變化, 在新常態下繼續維持成長,將是艱難考驗。
工具機產業契機與展望
「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在這 波環境永續的議題浪潮中,以出口為導向之 臺灣工具機產業沒有缺席的理由,雖然碳關 稅的風險確實為企業經營帶來壓力,卻也讓 我們得以全面地考量所有減碳方案之間的相 關與連動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 下」,透過分析各選項的輕重緩急與優先順 序,以建構出低碳商業模式,制定工具機產 業供應鏈的推動計畫和配套因應措施,創造 低碳產業供應鏈。做好足夠的準備,面對危 機就能創造轉機。
「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會 看到希望」,2050淨零轉型是整個工具機 產業總動員,必須一起完成的目標,整合產 業間不同意見,找出最大公約數,尋求解決 方案,不僅攸關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 關係著環境永續的未來發展趨勢,透過產、 學、研三方共同合作,「惟有並進,才能共 存」的信念下,眾人將共同奠定最堅實的基 礎,讓淨零轉型成為工具機產業發展的新動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