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具机能耗AI预测 与精准碳履历建立技术
文◆工研院智能机械科技中心 智能制造技术组 智能化软件技术部 副工程师 黄宝民、副工程师 王治全、副经理 徐立宇、副工程师 黄柏颖、副工程师 孟令升
前言
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6年,全球约四分之三的碳排放与能源使用相关,其中工业部门占30%,并有逾24%直接来自能源消耗,突显其在减碳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进一步来看,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组成,在将原料转化为成品的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能源,也产生废弃物与排放物。2018年,制造业能源使用即占工业部门的77%。随着工业4.0与5.0的推动,制造产值虽持续攀升,但高能耗特性一方面加重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亦带来节能与碳减量的契机。特别是机械设备如工具机,其能源消耗对整体制造流程影响甚巨,因此若能透过精准能耗预测与效率提升,不仅能降低能资源浪费,更是迈向永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建立工具机能耗AI预测模型
在全球低碳节能趋势下,为响应国际法规和市场对环保需求,能源监控成为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设备能源AI监控技术,以解决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数字零碳转型挑战。该研究的讯号撷取模块建立于VMX平台,于加工过程中收集电流、控制器等机联网信息。随后,通过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再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建模过程中,选用深度类神经网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模验证集误差控制在3%以内。最终,将此模型整合至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实时能耗预测。以下为建置流程:
1.数据撷取模块
图1所示为讯号撷取模块示意图。该模块于目标机台及其关键部件上安装电流传感器,并搭配独立智能机顶盒作为资料搜集与分析平台,同时整合VMX机联网系统,能透过读取机台控制器的实时状态,精准判断数据纪录的最佳时机。数据搜集策略采固定时间间隔方式,每0.1秒纪录一笔能耗数据,并同步保存加工过程中机联网信息。每次完整加工循环会存为一个档案,内容涵盖34项机联网特征与各部件能耗资讯。此外,此模块亦整合机联网信息可视化功能,建立设备能耗实时状态接口,方便现场人员实时掌握机联网特征及各部件能耗状况,并作为后续能耗预测模型建立的重要依据。

2.机联网特征筛选
在特征萃取阶段,本研究共搜集机台控制器机联网34项特征,并进一步进行特征筛选。方法上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1],其运作流程为:先由原始数据中以「放回抽样」方式产生多组训练数据,再以此建构多棵判定树;每个节点仅随机选取部分特征以判断最佳分割点。完成训练后,模型会整合所有判定树的输出结果,回归任务则取平均值作为最终预测。研究中透过RF特征重要性分析,利用「Gini」指标筛选出与能耗高度相关的机联网参数,作为最佳特征排序,并进一步应用于能耗预测模型的建立。

3.预测模型建立
本研究采用深度类神经网络(Deep NeuralNetwork, DNN)[2]作为能耗预测模型。DNN由多层非线性运算构成,适合处理复杂模式与高维度数据。网络架构设计包含隐藏层数量、每层神经元数,以及激活函数(如ReLU、Sigmoid)设定。训练过程中,模型透过前向传播计算输出,并以损失函数衡量预测与实际值差异,再透过反向传播计算梯度,使用优化器(如SGD或Adam)持续更新参数,以降低损失。训练方式采批量训练,数据切分为多个小批次,并于多个迭代中逐步学习;同时利用验证集监控模型表现,避免过拟合,必要时采用正则化策略(如L2或Dropout)。完成训练后,模型于测试集上评估,以确认其泛化能力。输入端为经特征筛选挑出的关键特征,数据依比例拆分为训练、验证与测试集;输出端则对应能耗与碳排预测结果。

分析結果
本研究以Benz模作为分析对象,用以检测CNC铣床加工后的表面粗度与轮廓精度,藉此评估机台性能稳定性。研究核心目标为预测CNC工具机总电耗。实验中于机台安装多组电流传感器,涵盖总电、三轴马达(X、Y、Z)、主轴与切削油马达,并透过VMX机联网技术记录实时控制信息及能耗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特征筛选,依相关性排序并设定门坎值,仅保留重要特征建模。建模阶段采用深度类神经网络(DNN),输入为筛选特征,输出为能耗预测值。模型设计隐藏层7至10层,数据依8:2比例分为训练与测试集,并加入独立验证集检验稳定性。模型准确度以均方误差(MSE)衡量,反映预测与实际能耗差异。
以完整一次循环加工的总能耗作为模型预测准确度的评估指针并计算百分误差。在实验中,模型对建模数据的预测误差约为2.02%,而对验证数据的预测误差约为1.70%,如表1所示。后续随着后续数据集规模的增加,预计可进一步优化模型的性能,逐步缩小预测误差,以达成更高的精准度。

1.能耗在线监控
如图4所示,在在线能耗监控系统中,透过RJ45网络通讯,实时将设备的机联网数据传输至智能机顶盒进行处理。系统利用Web-API方式调用能耗预测模型与特征正规化档案,将接收到的机联网数据作为模型输入,以生成实时的能耗预测结果。此功能能够动态反映当前产品的能耗状况,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有助于操作人员快速调整生产参数以优化能源使用。此外,该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RDBMS)对设备用电数据进行组织化管理,全面记录产品能耗历程。通过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系统能支持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提供清晰的能耗趋势洞察,并为后续的节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应用案例
本研究具备多场域应用性,本案例以冲压设备为对象,解决厂内缺乏能耗实时监控,导致产品碳足迹难以追踪并不符合法规的问题。实施上,于设备总电安装电流传感器,透过VMX机联网技术将实时数据传输至智能机顶盒,并结合人工智能建立能耗预测模型,分析加工过程能耗特征并整合至在线监控系统,达到实时监测与预测功能。结果显示模型在建模数据的误差约1.27%,验证数据误差约2.53%,具备良好准确度。系统效益包含两方面:一是透过实时能耗监测与参数分析,提供加工优化依据,有效降低能源浪费并提升效率与稳定性;二是能精准计算产品碳排放,为碳足迹报告提供可靠数据,协助业者符合国际永续制造要求。此技术不仅优化能源管理,更为智能制造与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机能耗预测技术,其模型在建模与验证阶段的误差均控制在3%以内,展现了良好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此模型可通过扩充数据集、调整模型结构与参数进一步优化,亦能藉由不同训练方式(如:交叉比对)进行结果对照,以提升预测稳定性与泛化能力。本技术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特定工具机,对于不同目标设备(如:冲压机台)的能耗监控亦能达到建模与验证误差小于3%的水平。
未来,该技术将拓展至其他产业设备或更多机台的周边装置(如:空压系统、排屑系统等),藉由搜集更全面的能耗数据,进一步完善产品碳足迹的追踪与管理。此扩展应用有助于提升制造业对能源使用的透明度与可持续性。此外,为了促进技术的普及与产业化,本研究规划将分析方法开发为图形用户界面(GUI),提供使用者能以简单步骤完成数据判读与建模流程。此GUI的设计将降低技术门坎,让更多企业能方便地运用此技术进行能耗监控与优化,达到真正落实技术产业应用的目标,为智能制造与永续发展贡献价值。
参考文献:
[1] Breiman, L. (2001). Random forests. Machine learning, 45(1),5-32.
[2] Schmidhuber, J. (2015). Deep learning in neural networks: An overview. Neural networks, 61, 8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