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具機能耗AI預測 與精準碳履歷建立技術
文◆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 智慧製造技術組 智慧化軟體技術部 副工程師 黃寶民、副工程師 王治全、副經理 徐立宇、副工程師 黃柏穎、副工程師 孟令昇
前言
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16年,全球約四分之三的碳排放與能源使用相關,其中工業部門占30%,並有逾24%直接來自能源消耗,突顯其在減碳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進一步來看,製造業作為工業的核心組成,在將原料轉化為成品的過程中,不僅消耗大量能源,也產生廢棄物與排放物。2018年,製造業能源使用即占工業部門的77%。隨著工業4.0與5.0的推動,製造產值雖持續攀升,但高能耗特性一方面加重環境壓力,另一方面亦帶來節能與碳減量的契機。特別是機械設備如工具機,其能源消耗對整體製造流程影響甚鉅,因此若能透過精準能耗預測與效率提升,不僅能降低能資源浪費,更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
建立工具機能耗AI預測模型
在全球低碳節能趨勢下,為響應國際法規和市場對環保需求,能源監控成為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設備能源AI監控技術,以解決製造業在全球化背景下面臨的數位零碳轉型挑戰。該研究的訊號擷取模組建立於VMX平台,於加工過程中收集電流、控制器等機聯網資訊。隨後,通過統計方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特徵提取,再利用隨機森林演算法進行特徵篩選。建模過程中,選用深度類神經網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建模驗證集誤差控制在3%以內。最終,將此模型整合至線上監控系統,實現即時能耗預測。以下為建置流程:
1.資料擷取模組
圖1所示為訊號擷取模組示意圖。該模組於目標機台及其關鍵部件上安裝電流感測器,並搭配獨立智慧機上盒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平台,同時整合VMX機聯網系統,能透過讀取機台控制器的即時狀態,精準判斷資料紀錄的最佳時機。資料蒐集策略採固定時間間隔方式,每0.1秒紀錄一筆能耗數據,並同步保存加工過程中機聯網資訊。每次完整加工循環會存為一個檔案,內容涵蓋34項機聯網特徵與各部件能耗資訊。此外,此模組亦整合機聯網資訊可視化功能,建立設備能耗即時狀態介面,方便現場人員即時掌握機聯網特徵及各部件能耗狀況,並作為後續能耗預測模型建立的重要依據。

2.機聯網特徵篩選
在特徵萃取階段,本研究共蒐集機台控制器機聯網34項特徵,並進一步進行特徵篩選。方法上採用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RF)演算法[1],其運作流程為:先由原始資料中以「放回抽樣」方式產生多組訓練資料,再以此建構多棵決策樹;每個節點僅隨機選取部分特徵以判斷最佳分割點。完成訓練後,模型會整合所有決策樹的輸出結果,迴歸任務則取平均值作為最終預測。研究中透過RF特徵重要性分析,利用「Gini」指標篩選出與能耗高度相關的機聯網參數,作為最佳特徵排序,並進一步應用於能耗預測模型的建立。

3.預測模型建立
本研究採用深度類神經網路(Deep NeuralNetwork, DNN)[2]作為能耗預測模型。DNN由多層非線性運算構成,適合處理複雜模式與高維度資料。網路架構設計包含隱藏層數量、每層神經元數,以及激活函數(如ReLU、Sigmoid)設定。訓練過程中,模型透過前向傳播計算輸出,並以損失函數衡量預測與實際值差異,再透過反向傳播計算梯度,使用優化器(如SGD或Adam)持續更新參數,以降低損失。訓練方式採批量訓練,資料切分為多個小批次,並於多個迭代中逐步學習;同時利用驗證集監控模型表現,避免過擬合,必要時採用正則化策略(如L2或Dropout)。完成訓練後,模型於測試集上評估,以確認其泛化能力。輸入端為經特徵篩選挑出的關鍵特徵,資料依比例拆分為訓練、驗證與測試集;輸出端則對應能耗與碳排預測結果。

分析結果
本研究以Benz模作為分析對象,用以檢測CNC銑床加工後的表面粗度與輪廓精度,藉此評估機台性能穩定性。研究核心目標為預測CNC工具機總電耗。實驗中於機台安裝多組電流感測器,涵蓋總電、三軸馬達(X、Y、Z)、主軸與切削油馬達,並透過VMX機聯網技術記錄即時控制資訊及能耗數據。利用隨機森林演算法進行特徵篩選,依相關性排序並設定門檻值,僅保留重要特徵建模。建模階段採用深度類神經網路(DNN),輸入為篩選特徵,輸出為能耗預測值。模型設計隱藏層7至10層,數據依8:2比例分為訓練與測試集,並加入獨立驗證集檢驗穩定性。模型準確度以均方誤差(MSE)衡量,反映預測與實際能耗差異。
以完整一次循環加工的總能耗作為模型預測準確度的評估指標並計算百分誤差。在實驗中,模型對建模數據的預測誤差約為2.02%,而對驗證數據的預測誤差約為1.70%,如表1所示。後續隨著後續資料集規模的增加,預計可進一步優化模型的性能,逐步縮小預測誤差,以達成更高的精準度。

1.能耗線上監控
如圖4所示,在線上能耗監控系統中,透過RJ45網路通訊,實時將設備的機聯網資料傳輸至智慧機上盒進行處理。系統利用Web-API方式調用能耗預測模型與特徵正規化檔案,將接收到的機聯網數據作為模型輸入,以生成即時的能耗預測結果。此功能能夠動態反映當前產品的能耗狀況,並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有助於操作人員快速調整生產參數以優化能源使用。此外,該系統採用關聯式資料庫(RDBMS)對設備用電數據進行組織化管理,全面記錄產品能耗歷程。通過結構化的數據存儲方式,系統能支持歷史數據的回溯分析,提供清晰的能耗趨勢洞察,並為後續的節能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2.應用案例
本研究具備多場域應用性,本案例以沖壓設備為對象,解決廠內缺乏能耗即時監控,導致產品碳足跡難以追蹤並不符合法規的問題。實施上,於設備總電安裝電流感測器,透過VMX機聯網技術將即時數據傳輸至智慧機上盒,並結合人工智慧建立能耗預測模型,分析加工過程能耗特徵並整合至線上監控系統,達到即時監測與預測功能。結果顯示模型在建模數據的誤差約1.27%,驗證數據誤差約2.53%,具備良好準確度。系統效益包含兩方面:一是透過即時能耗監測與參數分析,提供加工優化依據,有效降低能源浪費並提升效率與穩定性;二是能精準計算產品碳排放,為碳足跡報告提供可靠數據,協助業者符合國際永續製造要求。此技術不僅優化能源管理,更為智慧製造與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結論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基於人工智慧的工具機能耗預測技術,其模型在建模與驗證階段的誤差均控制在3%以內,展現了良好的精準性與可靠性。此模型可通過擴充數據集、調整模型結構與參數進一步優化,亦能藉由不同訓練方式(如:交叉比對)進行結果對照,以提升預測穩定性與泛化能力。本技術的應用範圍不僅限於特定工具機,對於不同目標設備(如:沖壓機台)的能耗監控亦能達到建模與驗證誤差小於3%的水準。
未來,該技術將拓展至其他產業設備或更多機台的周邊裝置(如:空壓系統、排屑系統等),藉由蒐集更全面的能耗數據,進一步完善產品碳足跡的追蹤與管理。此擴展應用有助於提升製造業對能源使用的透明度與可持續性。此外,為了促進技術的普及與產業化,本研究規劃將分析方法開發為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提供使用者能以簡單步驟完成數據判讀與建模流程。此GUI的設計將降低技術門檻,讓更多企業能方便地運用此技術進行能耗監控與優化,達到真正落實技術產業應用的目標,為智慧製造與永續發展貢獻價值。
參考文獻:
[1] Breiman, L. (2001). Random forests. Machine learning, 45(1),5-32.
[2] Schmidhuber, J. (2015). Deep learning in neural networks: An overview. Neural networks, 61, 85-117.